全氟化合物(PFAS)管制 環境部預告修正飲用水水質標準

全氟化合物(PFAS)管制
 
飲用水PAFS標準


Water and Waste water

法規相關

今年8月21,台灣環境部水質保護司預告新增飲用水相關標準,針對飲用水中的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質(PFAS)進行監控,並預計在2027年7月全面加強抽驗。PFAS是一類被稱為「永久化學物質」的化合物,由於它們極難在環境中分解,並且存在潛在健康風險,這次的政策修訂反映了國際上對PFAS的關注與管制趨勢,顯示出台灣在保障飲用水安全方面的積極行動。
 
 
台灣飲用水PFAS法規
環境部水質保護司於2023年8月21日發布新聞稿,宣布因應國際管制趨勢,增訂全氟烷基物質(PFAS)的水質標準及相關管理規定,強制規範飲用水水質標準。此政策參考了國立成功大學的「112年飲用水水質之新興污染物調查與管理計畫」,並與國家環境研究院及自來水事業合作,建立檢測方法與管理機制。 台灣科學家也指出,當前制定PFAS規範需考量多重因素,如台灣民眾接觸PFAS的實際情況以及最新的科學研究。這將有助於提升台灣PFAS法規的完善性與科學依據,確保飲用水質安全。

新標準的具體內容
根據環境部的公告,新的飲用水PFAS標準要求自2027年7月起,飲用水供應系統中的PFAS含量將被嚴格限制。如果檢測結果超過最大容許值,相關單位將面臨罰款,金額介於新台幣6萬至60萬元之間。此外,法規要求自2025年起,供水單位必須在兩年半內加強自主檢測與管理,超標時應立即通報並提出改善計畫。 具體的PFAS限制值如下:
 
  • • PFOA(全氟辛酸)與PFOS(全氟辛烷磺酸)的總量不得超過每公升50奈克。
  • • PFOS與PFHxS(全氟己烷磺酸)的總量不得超過每公升70奈克。
  •  

「雖然台灣的PFAS標準相對寬鬆,但這是台灣在控制這類污染物方面的重要開端。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林郁真認為,這是國際上正視PFAS污染的重要里程碑之一。
 

PFAS監控很重要嗎?
PFAS被稱為「永久化學物質」,由於其穩定性極高,在環境中難以自然分解。這類化合物容易在水源和生物體內累積,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,尤其是長期暴露於PFAS的情況下。研究表明,PFAS可能引發癌症、肝功能異常、免疫系統問題及生殖問題等健康風險。因此,對飲用水中PFAS的監控和限制至關重要,確保居民不因日常飲水而受到這類化學物質的威脅。 世界衛生組織(WHO)亦將於2023年11月開始制定PFAS的飲用水品質指南,強調全球對此議題的重視。此外,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(EPA)於2023年4月發布法規,規定五種PFAS在飲用水中的上限,包括PFOA、PFOS、PFNA、PFHxS及HFPO-DA,分別限制在每公升4.0至10.0奈克。這是國際上針對PFAS污染的重大管制舉措。

台灣法規的挑戰與未來
台灣新的PFAS管制措施將為地方供水系統帶來挑戰,供應單位需升級檢測技術並強化水質管理,確保飲用水符合新規範。未來幾年,如何有效執行這些法規,將是供水單位面臨的關鍵問題。儘管目前標準較為寬鬆,但這為未來更嚴格的環保法規打下了基礎,並推動台灣邁向更高的飲用水質保護水平。 此新標準的發布展現出台灣政府在環境保護領域的積極作為,並與國際社會同步,確保民眾飲水安全。

 

※參考資料

  1. • 環境部官方公告
  2. • 國立成功大學「112年飲用水水質之新興污染物調查與管理計畫」 
  3. • 美國EPA的PFAS溝通工具包: PFAS Communications Toolkit
  4. • 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「飲用水中PFAS品質指南」
  1.